4月18日,远景学院邀请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员、广陵派第十一代传人赵丽萍老师,以“弦上春秋:在传统与创新中奏响创业乐章”为主题,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跨越千年琴史、联结非遗保护与当代创业的文化盛宴。这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智慧的创业讲座,既是一次古琴艺术的审美洗礼,更是一堂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课程。
清音雅韵:从琴学深耕到文化传承的步履印记
赵丽萍老师的琴学之路,本身便是一部“守正出奇”的成长史。自2009年启蒙于山西琴家南林旺先生,她在晋地古韵中埋下了对古琴艺术的初心;2013年起师从广陵派大家李凤云教授,得“清、微、淡、远”琴风真传,在天津音乐学院的专业体系中完成了从演奏技艺到音乐理论的系统深造;2020年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她深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领域,将琴学实践升华为对传统文化生态的深层思考。二十载琴心不辍,她不仅是广陵琴韵的传承人,更是当代古琴艺术破圈传播的探索者。

丝桐经纬:非遗视域下的艺术创业多维解构
讲座中,赵老师以“文化传承者的三重身份”为主线,层层剖析古琴艺术在当代社会的生存之道。她提出,在“后工业文明”与“数字时代”的双重语境下,非遗传承人既要成为“技艺的守夜人”,更需化作“文化的策展人”与“价值的共创者”。
赵老师回溯了古琴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她轻抚膝上古琴,以《广陵散》《潇湘水云》等经典曲目为例,阐释古琴“音、韵、意、境”的审美体系,强调“非遗保护的首要任务是守护技艺本真”。她结合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学成果,展示了近年来参与的“古琴文献数字化工程”与“传统斫琴技艺建档计划”,提出“系统化保护”的重要性:“当我们用3D扫描技术记录老琴形制、用数据库留存琴家打谱音频时,不是用科技消解传统,而是为千年琴韵搭建永不褪色的数字方舟。”

谈及“艺术创业的底层逻辑”,赵老师跳出单一项目思维,提出“文化生态建构”的概念。她分析了当前非遗创业的三大误区——“重形式轻内涵的噱头化”“重个体轻协作的孤岛化”和“重商业轻责任的短视化”。赵老师提出,真正的文化创业,是让古琴艺术成为可参与、可体验、可共创的生活方式。当创业者在斫琴中领悟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当都市人在抚琴中寻得心斋坐忘的心灵疗愈,传统文化便自然融入了现代生活的肌理。
问答之间:在碰撞中激扬传承新思
互动环节中,师生围绕“非遗创业的商业平衡点”“年轻群体的审美鸿沟”“国际传播策略”等问题踊跃提问,赵丽萍老师以“破圈而不脱轨”“分众而不分裂”“出海先固本”为关键词一一回应。
针对“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消解文化纯粹性”,她强调:“商业是传承的工具,而非目的。我们拒绝将古琴包装成‘网红打卡道具’,但欢迎用商业逻辑让更多人走进琴房。就像日本琴家在保留‘琴道’核心的同时,开发‘和琴咖啡屋’‘古琴瑜伽’等衍生形态,本质是创造接触传统文化的‘低门槛入口’。”
余韵悠长:在弦歌不辍中锚定未来航向
讲座尾声,赵丽萍老师与远景学院师生共同奏响《阳关三叠》,清音绕梁之际,她寄语远景学子:“古琴的徽位有十三,恰似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十三个锚点。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创业者,你们要做的不是在两极间摇摆,而是在每个锚点上编织连接的经纬。”
这场跨越艺术与商业、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不仅为远景学院师生打开了非遗创业的认知新维度,更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抱残守缺的孤芳自赏,而是让千年琴韵在时代琴弦上共振出新的和鸣。会有更多年轻的心灵将接过这张“文武七弦”,在传承与创新的征途上,奏响属于这个时代的创业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