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教育

双创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双创教育 -> 双创教育 -> 正文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5-10-15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  指导思想

学院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为重点,以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进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条  总体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注重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具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力争把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建设成为区域性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成立“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招就处、教务处、财务处、人力资源处、学生处、团委及各系(院)等主要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面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办公室,负责相关日常事务。

第五条  各系(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由各系(院)主任担任组长,学工副主任、教学副主任担任副组长,教学秘书、辅导员等人员为成员,全面开展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各系(院)要结合本系(院)实际制定细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并将实施方案上报学院备案。

第六条  学院将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重点内容,接受社会监督。学院宣传部门要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关工作的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形式,选树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并及时总结推广创新创业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

第三章  实施路径

第七条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人才培养最大的特色是实施“通识教育+完满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完满教育模式,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并重。注重学生的品格、能力、体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完整的人”为目标,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交流能力、批判思维、勇于质疑、专业创造、多学科融合、国际视野和多元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未来社会有专业背景的中坚阶层领导者。

深化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植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并作为学院深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工作,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补齐短板,着力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课堂教学、专业学习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协同推进,集聚创新创业教育的要素与资源,构建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成长的生态环境。

第八条  专项基金扶持

设立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基金和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大学生创业基金等,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帮扶。

第九条  平台建设

1.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大学生创业园和大学生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等,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2.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

第四章  主要措施

第十条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1.学院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并要以工作会议形式向全体教师传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理念,传达如何合理把握和运用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

2.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和地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协调创业与学习的关系;通过会议动员、政策宣传等方式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第十一条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课内课外协同并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以名家讲坛、名师课堂、双体系教育、素质拓展为支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铸造学院的特色育人品牌。

第十二条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建立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

2.双体系即“软件技术实战+职场关键能力”两套系统并行的全新教育模式,每年通过测试选拔学院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进入双体系。双体系卓越人才教育基地讲授职场规则、系统思考、有效沟通、团队协作等职场必备知识,让学生真正达到企业用人要求。让学生在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职场关键能力,成为社会的精英白领。

“双体系”模式为示范,深入实施实验班项目、卓越班项目、大类招生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定向班项目等五大类教学改革项目,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3.在创新创业课模块教学实施中,通过“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职场关键能力”、“创业基础”、“SYB创业培训”等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通过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实践锻炼、社会调查以及学生创办企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学生取得的专利、实践作品、创办企业、论文等成果考核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院对创新创业课教学实施给予相应的经费和环境支持。

4.学院正在逐步增加校企合作资金投入,拟制定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合理规划建设进程,积极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第十三条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植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各专业课程体系,着力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课堂教学、专业学习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增加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实验环节比重,加大各专业实践课教学的课时比例(在原基础上加大50%)。

第十四条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1.制定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开设新生研讨课、新生体验课,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启迪学生提出问题的创新思维,锤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突出多样性、针对性和生动性,将理论知识与能力、创新等因素结合综合考察,既可以有个性化的评价,也可以进行统一评定。在教学中贯彻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而是善于运用掌握的知识、理论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学以致用,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主导思想。将与课程有关的创新活动纳入到考核评价中,以此激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

第十五条  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1.设置创新创业奖励学分,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可转换为“创新创业选修课学分”、“素质拓展课程学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学分”或专业选修课学分。

2.探索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

第十六条  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1.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鼓励教师和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在传统课堂中融进有利于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的一切有利因素。

2.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3.充分运用线上和线下资源,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座、报告、交流、参观等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为学生扩大视野、提升创新创业的动力和能力做好推动引导准备工作。

第十七条  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建设一支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教师队伍。选任一批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或拥有一定创业经验的干部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学任务。重视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具有多年企业工作背景、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为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要求部分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有计划地分批遴选创新创业工作相关干部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学习。通过选送外出或邀请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进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对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行政人员、辅导员和指导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第十八条  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1.通过座谈、专家讲座、论坛、联系专业教师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并开设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培训等短期培训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2.条件成熟,将指派专业教师扶持若干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团队进行市场化运作,积极改善创新创业硬件条件,由学生直接参与管理,内容包括产品研发、区域销售、内部管理、经营模式等,给学生搭建实战的平台和制作的空间,实现从创新走向创业,从创新教育到创业教育的延伸。

3.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作用,对具有可操作性的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立项资助。继续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研立项,扩大学生专业视野,增长专业水平。充分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4.充分发挥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和大学生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的职能,深入开展“创新课程打基础”—“创新实践学动手”—“申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担项目”—“参加竞赛出成果”—“产教结合促创业”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

5.充分利用学院“产学研”三结合基地、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社会孵化器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社会支持平台。同时,利用学院教师科研成果,与相关企业对接、合作,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指导下转化为可供实施的创业项目。

6.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通过创业大赛展示学生创业、管理才华,发掘、培养创业型人才。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搭建实践模拟平台,通过模拟实战锻炼学生所应具备的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7.支持学生自发成立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通过协会、俱乐部形式搭建学院与学生之间沟通平台,吸引带领更多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参与创业实践。

第十九条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

1.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发新产品、举办创新创业报告会、指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工作,列为教学计划的课程组成部分,计入教学工作量。鼓励教师兼职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并给予相应待遇。

2.完善创新创业奖励制度。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纳入各系院、各单位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估。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予以奖励。每年开展“最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大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评选表彰活动,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3.争取各级政府有关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资源,积极申报其他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与地方有关单位开展紧密合作,积极推进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与外部支持,并逐步形成学校与地方互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